站内搜索:
 
  中心管理
 
  校级管理制度    

淮阴工学院关于加强实践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淮工院委[2006]79号)

2020-06-18 17:54  点击:[]

淮阴工学院关于加强实践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

(淮工院委[2006]79号)

实践教学的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为进一步贯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及相关文件精神,落实学校“十一五”学科专业建设规划,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我校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和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大实践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突出实践技能、工程素质训练,着力提高我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本领。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管理,理顺管理体制;保障实践教学投入,统筹安排实践教学资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努力形成适应、引领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应用型办学特色,大力提升我校的社会声誉和办学效益。

二、加强机构建设,提升横向协调配合能力

学校相应职能部门,要对实验室、实习场所以及实践教学基本建设进行统筹计划,制定和完善加强实践教学建设与管理的办法和措施。进一步理顺实验室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责职,围绕学科专业建设,由设备处、教务处、科技处统一规划实验室建设,统筹实验室设置与调整,制订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改革和管理的实施方案。为强化实践教学的横向协调配合能力,学校决定成立大学生创新教育协调工作委员会,由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任主任,由教务处、科技处、学生处、团委等职能部门参加,统筹规划、协调大学生创新教育工作。工作委员会下设工作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

三、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力度,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基本建设

按照“科学预算、保障投入、合理统筹、突出重点、重在实效”的原则,进一步增加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和竞赛活动的经费投入,各教学单位要确保学校下拔的实践教学经费真正落实到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真正发挥其效益。对实习等经费标准差异较大的教学环节,学校实行经费统筹管理,在确保各专业实习经费使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经费使用的计划性与使用效益。

1.加强第二课堂建设,构建大学生创新精神与科学人文素养教育体系。

在大学生创新教育协调工作委员会的协调领导下,统筹谋划在第一、二课堂两个平台中构建我校大学生创新精神与科学人文素养教育体系。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重要竞赛以及与专业相关的重要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继续加强实验室建设,实现实验室全面开放。

根据招生和专业规模,进一步加强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建设,加快专业实验室建设和改造,争取经过3年的努力,建成3-5个省级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10个校级优秀实验室。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一步推动实验室全面开放。

3.加强“两个基地”建设,形成亮点实习基地群 。

继续设立实习基地建设专项经费,做好实习基地建设规划,加强校内、校外两个实习基地建设,达到每个专业至少有3个稳定的实习基地,并有1个亮点实习基地。校、系(院)二级实习基地总数力争达到180个。

努力争取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以淮安市大型企业为主要依托,注重与周边地区的行业、企业形成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建设一批水平比较高、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并努力建设企业产品研发、员工培训、学生就业的紧密性亮点实习基地,形成学校亮点基地群。

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启动对现有机电工程训练中心、交通检测中心等校内实习基地的改造,整合校内所有实习教学资源,建设包含机电、电子、生命、信息、交通等工程训练的校级工业工程训练中心。工业工程训练中心引进市场化机制,在首先满足校内实习、工程训练教学的基础上,面向社会提供科研、咨询、培训、行业资格认证、技能考核等服务,实现资源开放共享。

4.制定激励措施,强化实践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对现有实验人员队伍进行合理定编与调整。每年补充一定数量的以研究生为主的毕业生充实到专职实验教学师资队伍中。制定相关职称评定政策,吸引具有较高学历或职称的教师从事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工作,明确要求申报讲师及以上高校教师系列职称时必须具备一定时数实践教学经历。

切实加强仪器设备维修、管理队伍建设,改革运行机制,保障常规设备和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完好率,充分发挥其为教学科研服务的作用。

有计划地安排实验室技术人员外出脱产进修、短期培训、参观学习,加强对实验室技术人员的考核与管理,建立科学实用的考核评价机制。

四、确立“大实践观”,重点推进五项改革

更新教学观念,确立基于人才培养方案,贯通第一、第二课堂教育的“大实践观”。根据我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一条主线、二大平台、三个层次、四大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即以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线;以第一、第二课堂两大平台为支撑;建设基础、应用、创新三个实践教学层次,形成实验实习、设计与论文、技能与竞赛、社会实践四大实践教学模块,逐步建立与理论教学联系紧密而又相对独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实践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重点推进五项改革:

1.加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实现实践教学“三个转变”。

学校每年在教改研究课题中设立“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研究招标课题,专项研究实现实践教学改革的三个转变,即:从模拟型向实战型转变,把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从指定性向自主性转变,建立分层次、开放式实践课程教学体系,让学生在每个层次有自主选择学习、实践内容的空间;从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网络、仿真等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都能够自由学习。

2.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教学重要地位。

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建立与理论教学联系紧密而又相对独立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我学习和训练为主的开放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提炼、整合、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合理设置实践教学学时(学分)比例,充分保证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构建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加大独立设置实验课程比例,理工科要达到10%以上;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深入分析专业就业或职业岗位发展趋向,进一步明确各专业职业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工科专业全面实行基本职业技能考核制度,与学生毕业挂钩。

3.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开放实验教学。

在实验教学时数不降低的前提下精简实验个数,提炼实验项目,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数要达到85%以上。鼓励教师结合研究课题开设研究性实验项目、拟定课程设计课题。同时,要开放实验教学,让学生有自主选择实验教学内容的空间。

4.启动实验室评估,推动实验室发展。

遵循“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改、以评促发展”的原则,对学校正式批准成立的二级教学实验室进行评估。通过评估推动实验室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实验室在我校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评估结果将作为实验室建设、管理、评比、表彰等工作的主要依据,学校的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逐步转向以评估合格的实验室为对象,以评估优秀的实验室为重点,对评估不合格的实验室,限期整改。

5.建立项目管理机制,提高实验室建设投资效益。

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保障重点、形成特色”方针,把实验室建设(包括实验室新建与设备购置、实验室改造、创新基地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以立项的形式进行,对实验室建设实行项目管理。建立与规范实验室建设项目的申报、审批、立项、建设、验收过程的管理和监控机制,保障实验室建设的计划性、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保障教学、科研、学科实验室建设的协调发展;保障发挥学校经费投入的最大效益,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与共享。

五、加强规范化管理,完善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与监控机制

进一步加强规范化管理,推动校、系(院)二级管理机制,完善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与监控机制。

1.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障实践教学效果。

完善实践教学督导、评教、听课制度,建立、健全实践教学各主要环节的评价体系,通过科学的评价和考核,促使实践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2.推进两级管理,健全完善系(院)级实践教学规章制度。

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规范管理,不断完善、修订各项规章制度。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已基本健全的基础上,推动各系(院)根据专业特点制定具体化的执行、操作制度,保障学校各项制度的有序执行。

3.加强实习、课程设计教学的规范化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实习与课程设计是目前实践教学的薄弱环节,还存在教学计划不合理、教学指导不到位、教学学时有水份等现象。要结合“两个基地”的建设切实加强实习教学建设与管理,保证实习教学的稳定性、计划性、合理性。对于课程设计教学,要保证与学分对应的学时安排;要加强选题管理,保证课题的数量与工作量,保证课题的综合性、实际性、实践性和工程性;要根据专业、课程特点,明确阶段任务与要求;要加强指导,由任课教师负责,组成指导小组集体指导;要注重能力培养,通过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综合能力、实验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要将课程设计视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训练环节。

4.正确处理毕业与就业关系,提高毕业设计整体水平。

在固化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化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全过程监控,严把选题、质量关。统筹安排学生毕业设计与就业工作,切实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结合江苏省毕业设计(论文)评优与抽检工作要求,加大奖励力度,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申请专利、发表论文,打通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与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使得每届都能产生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保证毕业设计整体效果。

上一篇:淮阴工学院大学生科技实践计划实施办法(淮工院[2005]104号) 下一篇:淮阴工学院关于教学质量监控的若干规定(淮工院[2000]122号)

淮阴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实验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