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工程实验中心始建于1996年,原名为计算中心,经过多年建设,并不断整合学校的计算机及网络资源,于2004年成立计算机工程实验中心,2009年6月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省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同年上半年顺利通过了学校的计算机基础实验室评估,下半年顺利通过了学校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和通信工程两个实验室评估,其中计算机应用实验室被学校评为优秀实验室。2010年又成功获批了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
中心发展迅速,建设效果显著,始终坚持构建以计算机基础信息技术、计算机文化、计算机程序设计等课程知识学习为基础;以程序设计基础、软件基础、计算机硬件结构、网络工程、信息安全、软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等课程群实践为应用能力培养;以综合课程群实习、创新实践、综合实训、就业综合实训、科技开发为创新能力提升;以IT技术项目、网络平台项目和3G数据业务项目为工程化训练的“四层”实践教学体系。如图所示:
中心在工程教育思想指导下,秉承 “实验内容分层次,实验考核网络化,实验结果信息化” 的建设思路,近三年来学校共投资515.9万元用于工程化项目的扩建、更新和改造,中心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成为集实验教学、实训、创新、科学研究于一体的开放性人才培养基地。
中心包括三大实验室: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中心、计算机应用技术实验室、通信工程实验室。下设有实验分室29个,总使用面积4541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564万元,共有仪器设备3115台套数。其中大型仪器设备8台。
中心结构表
中心 |
实验室 |
实验分室 |
类型 |
计 算 机 工 程 实 验 中 心 |
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中心 |
信息技术基础(Ⅰ,Ⅱ,Ⅲ,Ⅳ,V,VI,Ⅶ,Ⅷ) |
基础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多媒体技术,网络安全,计算机组成原理,网络工程,软件工程(NIIT)、嵌入式系统,图像工程,操作系统,软件工程实训,分布式数据库技术,ERP,实训基地,大学生创新实践 |
专业 |
通信工程 |
光纤通信/程控交换,网络通信,移动通信/通信原理,通信创新,3G流媒体技术,物联网技术 |
专业 |
中心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院长分管实验室工作,并兼中心主任职务,实验教学和管理由中心统一负责。中心日常管理规范,各项管理制度齐全,校级制度107个,院级制度15个。实验室设有监控管理平台,能同时对8个实验室进行实时监控,实验室安全得到了保障。实验中心自主开发了各类信息平台4项,有计算机工程学院实践教学统一过程管理系统、计算机基础在线考试与练习系统、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报名系统、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网络版课件。同时又引进及使用了机房管理系统、网络课堂平台辅助教学、实验室开放系统3项。实验室有效使用了各类信息平台,是的实验中心的各项实践教学管理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中心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84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21人、讲师44人,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1人,实验师4人,博士7人、硕士68人。高级职称比例达35%,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89%,45-55岁教师占13%,36-44岁教师占33%。35岁以下教师占54%。
中心承担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任务、计算机、通信工程和部分电子技术等专业课程实验教学任务,开出的实验课程70门,开出的实验项目数达到355个,开出率达100%。同时,中心施行全面对外开放,接受各级各类培训及考试、计算机技能实训、工程设计与开发、创新实践等任务。据统计,中心年均完成的实践任务人时数达100多万。
中心积极搭建社会服务平台,与淮安市科技局、淮安市保密局等单位联合组建了“淮安市ERP实验中心”、“淮安市信息安全与保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淮安市信息化技术重点实验室”、“淮安市物联网工业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淮安软件测试及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中国移动淮阴工学院MM创业孵化基地”。中心又是ATA技能淮安市鉴定中心、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淮安考点、淮安市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训基地。同时又建立了以移动、电信、供电等企业为依托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20余个。中心依靠学校实验教学专项建设资金、学校科研成果转化和中心自筹资金,及校企合作等多元化投入模式,建立了先进的计算机工程实验教学环境,实现了实验教学、学科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的良性互动。
中心对外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已形成了多渠道、多形式、多规格的培训体系。现开设培训项目近20个,其中会计培训、考研培训已经发展成为重点培训项目,同时我们采用了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全日班、晚班、双休日班等,更加方便的为在校大学生、在职工作人员提供培训服务。实验中心逐渐成为淮安市岗位培训、技能考证的定点单位,富士康、韩泰等大型企业培训员工的定点基地,赢得社会的广泛赞誉。年均对外培训达1.5万人次。
中心2009年以来承担了省级以上科研项目4项,市厅级科研项目33项,横向项目23项;省级教改项目3项,校级教改项目8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专利16项,软件著作权99个;发表科研论文326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62篇;获淮安市科技进步奖13个,淮安市优秀自然科学论文7篇;出版教材16部;获省精品课程3门、精品教材2部,校精品课程1门、优秀课程8门,获省教学成果奖1项,校教学成果奖3项。